北醫大學食安政策研討會 李伯璋邀專家共商食安政策新方向
臺北醫學大學衛生福利政策研究中心7月23日舉辦 「食品安全政策的未來發展:法規與監管的挑戰與機遇」學術研討會,邀請包括:衛生福利部政務次長林靜儀、臺北醫學大學食品安全學系副教授廖凱威、臺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教授施純光、中華民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董事兼副檢驗長麥富德等專家共商食安政策新方向。
臺北醫學大學衛生福利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李伯璋表示,唯有社會各界保持希望、相互信任,並採取積極行動,方能為全體民眾構建一個可靠且值得信賴的食品安全體系。
衛生福利部政務次長林靜儀表示,食品安全管理是一個從農場到餐桌的全面過程,衛福部透過跨部會協調機制,整合行政院食品安全會報、環境保護與食品安全協調會報等平台,確保食品安全政策和制度的有效執行。
林靜儀指出,衛福部亦將透過多元管道宣導食品安全,例如利用Line、IG、FB等平台,加強與民眾的對話和溝通,確保食品安全訊息的準確傳達。針對新興技術和商業模式的挑戰,衛福部將持續研究和制定相應的標準和政策,確保食品安全管理體系的完善。
臺北醫學大學食品安全學系副教授廖凱威強調,一般消費者對食品安全問題及新聞最為在意,自2011年塑化劑事件爆發後,國人對於食安的關注度逐漸提升。塑化劑除了食品之外,也會添加於化妝品、香水等產品中,使台灣民眾暴露於這些化學物質的風險較其他國家仍然高出許多。
台灣應比照德國食品研究所的研究方式進行食品檢驗與採購。美國國家健康營養調查(NHANES)也定期收集民眾的尿液、血液樣本,並定期發布報告,建立國人暴露標準,可以在第一時間追查污染源,確保食品安全。
臺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教授施純光澤分享,根據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的資料顯示,回顧臺灣近年來之判明食品中毒案件之病因,其中細菌性食品中毒的案件數量最多,餐飲業則是最常涉及的食品類別。此現象體現出加強食品衛生管理和提升餐飲業從業人員專業素質的迫切性。
中華民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董事兼副檢驗長麥富德闡述了當前食品安全問題的多元與複雜性,並強調建立一個安全且可靠的食品供應體系需要政府部門、產業界、學術界和公民社會的協同努力。
林靜儀次長強調,面對全球化帶來的食品安全挑戰,政府、業界、學界及消費者需攜手合作,共同努力建立健全的食品安全管理體系,以確保國民健康和食品安全,應對全球化時代的挑戰。
留言
張貼留言